【广州日报】世界帕金森病日 | 过了药物“蜜月期”?微创“脑起搏器手术”解难题

2024-04-11

      手抖、动作迟缓、情绪低落……这些常见的帕金森病症状正困扰着大量的老年人群。有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随着疾病的进展,帕金森病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会逐渐加重,一方面会损害患者本身的日常活动,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和医疗负担。

      即将到来的4月11日是第28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神经科陈玲教授和中山一院神经外科刘金龙教授指出,帕金森病是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一般而言,通过药物治疗能够在早期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但在3年-5年后,即在药物治疗的“蜜月期”过后,很大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药物疗效明显下降的剂末现象。针对药物治疗效果减退的患者,可以通过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即“脑起搏器”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总是“手抖”是帕金森病?还要关注“慢”

      “我们常听说手抖意味着帕金森病,其实除了‘抖’,最主要的还是‘慢’。”陈玲指出,“慢”体现在老人家的动作比同龄人迟缓,或是在做某一件事时明显比以前花费更多的时间。

      帕金森病主要有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中最关键的表现是“动作缓慢”,主要表现为走路小碎步、夹菜慢、写字变小,也称为“小写征”,或者做精细动作时感觉不灵活。

      其次是“僵”,就是指“肌肉僵硬”,如活动时感到不灵活、脸部表情明显减少、眨眼次数减少、表情呆板等。

      此外,还有手抖,帕金森病患者一般表现的手抖症状为静止性震颤,频率4-6次/秒,患者静止休息时手抖明显,干活时手抖会明显减轻,睡觉时会消失。

      非运动症状则包括抑郁情绪、便秘、嗅觉减退、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和冲动控制障碍。约90%的帕金森病患者早期会出现嗅觉减退症状,部分患者在运动症状出现前数年就可能出现嗅觉减退。睡眠障碍则表现为经常在睡觉时出现大喊大叫、拳打脚踢的情况。冲动控制障碍比如疯狂购物的行为,通过满足强烈的欲望来缓解精神上的紧张,这是抗帕金森病药物过量的表现。

     

      药物治疗存在“蜜月期”,需“电子药”助阵

      在帕金森病早期,通过合理用药,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改善和控制症状,这一段时间大约是3年-5年,也称为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的“蜜月期”。

      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用药种类逐渐增多,剂量逐渐增大,“蜜月期”过后,大部分患者不可避免地出现运动并发症,包括症状随着药效消失而加重的剂末现象,以及在药物起效后,出现身体不自主摇晃、摆动的异动症。

      “手术治疗是中晚期患者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的好选择。”刘金龙说。目前最常用的手术疗法为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该手术又称“脑起搏器”,这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植入直径约1.27毫米的电极和体内植入脉冲发生器,通过电脉冲刺激达到治疗作用,可以通过体外调整参数达到最佳的症状控制,即所谓的电子药治疗。电极植入后,日常生活中患者和家人只需定时给体外的脉冲发生器充电即可。

      60岁的梁叔(化名)接受DBS手术已经一年了,他从曾经的行动不便,到现在变成了能够和老友一同出行游玩,身体和心理状况都得到了极大改善的他,在手术一周年之际给自己主诊医生刘金龙发来了一封感谢信。

      据刘金龙介绍,像梁叔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该院每年会进行约100台DBS手术,与常规的口服药物相比,“电子药”作用更稳定、调控更灵活,口服药和电子药相辅相成,共同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不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适合DBS治疗,有手术意愿的患者要在术前咨询帕金森病专科医生,经过规范评估后方可确定有无手术指征。

      “不建议等到‘走投无路’了才想到手术治疗,存在手术指征的患者越早接受手术治疗,效果会越好。”刘金龙说,为了让患者术中不会有过多的不适感,现在的手术从局部麻醉改为全麻,加之手术采用微创的方式,大部分的患者术后3天就能下床活动,约4天-5天就能出院。

 

      发病年龄早于50岁的帕金森病患者遗传给子女的风险更高

      陈玲告诉记者,帕金森病高发于60多岁的年龄段,但是现在临床发现年轻帕金森病患者越来越多了。包括三四十岁的人群,甚至有二十多岁就接受了手术治疗的患者。“这其实并不意味着疾病的发病规律发生了大变化,主要还是人们早干预的意识增强的体现。”

      家里有帕金森病人,家属是不是更有可能患帕金森病呢?陈玲指出,帕金森病有10%~15%遗传倾向,发病年龄早于50岁的帕金森患者中有基因改变的可能性更大。建议50岁以前起病的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如果病人携带显性基因,那就存在有遗传给子女的可能,建议患者的子女也进行同样的基因检测;如果携带隐性基因,尽管子女现在没有表现异常,仍需要进行持续跟踪,关注是否会出现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必要时还需要进行PET影像学检查。

 

      家有帕金森病老人,不妨多点“话疗”

      “帕金森病老人情绪烦闷抑郁、与子女起冲突其实并不少见,医生在药物治疗等方式之外,还会注重‘话疗’,也就是和患者多多沟通。这一点在子女与长辈的相处之中也尤为重要。”户外活动、音乐和集体活动能够帮助帕金森病患者放松心情、调节情绪。家人的支持、鼓励与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多多关心、理解帕金森病患者。

      陈玲建议,如果家中有帕金森病老人,日常护理可以这样做:对于肌张力较高的患者来说,穿套头衫、窄腿裤可能存在困难,建议换为魔术贴改造的开衫和宽松的裤子。家里的餐桌椅高度要合适,如患者震颤明显,可选择防抖的专用勺、叉。饮食方面,要保证全天充足能量、液体和膳食纤维的摄入,不宜油腻,以减轻患者消化负担。

      家中配备好为患者配备合脚的防滑鞋,安装防滑地板和墙边扶手,注意清理家中的可滑动的地毯或其他障碍物。将患者的常用物品安排在方便取用的位置、避免放置高处,以最大限度降低跌倒风险。帕金森病患者出行时,建议带着拐杖或助行器,当进入帕金森病后期、平衡功能障碍明显时,外出时尽量有家人陪同。

 

      康复治疗需要贯穿疾病全程

      “我现在还是疾病的早期,为什么要那么快做康复呢?”面对康复,很多患者持这样的态度。事实上,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疾病的早、中、晚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陈玲解释道,早期的康复训练能够延缓疾病进程,比如通过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以让患者在疾病中晚期少服用一些药物。而对于中晚期的患者而言,康复训练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无法达到的效果。

      “康复不是时不时在公园里打打太极、散散步,而是需要康复师评估后,来做有针对性的、长期的训练。”通过康复、药物、手术三驾马车的长期配合,才能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预防性康复”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其重要性不断提升。陈玲指出,预防性康复治疗是指在还没有出现相应功能障碍的时候就进行针对性的功能提高性训练,随着病情不断进展,运动功能才能不会下降得那么快。

      比如,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平衡能力、语言能力会越来越差,那么就可以在这些问题出现前,通过增强平衡训练、唱歌或参加朗诵等活动,能够在锻炼的同时延缓疾病进程。

 

记者/徐依励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4/04/10/SF1180613536ec5bd73455419f9708d8.html?channel=weixin

报道日期:2024-04-10